一、什么是策略路由(PBR)
策略路由是一种“以流量为中心”的路由方式。
1. 工作原理
在默认情况下,路由器转发数据时,依据的是“目的地址 → 查路由表 → 找下一跳”。
但策略路由打破了这一规则:
- 它允许你根据 源地址、目的地址、协议、端口号 等条件来定义一条“流量转发规则”。
- 符合条件的数据包就会按照你设定的路径转发,而不是依赖路由表的最优路径。
换句话说:PBR 就像在路由器上设置了“流量定制化通道”。
2. 常见应用场景
- 多出口分流:公司有两条 ISP 出口,办公系统走 ISP1,视频业务走 ISP2。
- 安全审计:把特定流量导向旁挂的防火墙或 DPI 设备。
- 特殊应用优化:某些低时延业务(如 VoIP)强制走专线,普通业务走普通出口。
3. 优缺点
- 优点:粒度精细,灵活性高,可以针对具体流量“指哪走哪”。
- 缺点:规则复杂时对性能有影响;规则太多时,运维难度上升。
二、什么是路由策略(Routing Policy)
路由策略是一种“以路由信息为中心”的控制方式。
1. 工作原理
它并不直接操作数据包,而是作用在 路由协议的控制平面,通过对路由条目进行“过滤、修改、标记”等操作,间接影响路由表,从而改变转发结果。
例如:
- 当设备收到来自 BGP 邻居的 100 条路由时,可以通过路由策略决定“哪些路由接受,哪些丢弃”。
- 可以修改某条路由的 Local Preference、MED、Community 等属性,让路由器在多条路径中更倾向于选择某一条。
2. 常见应用场景
- BGP 出入口控制:
- 只允许学到指定的前缀,避免被对等体错误通告污染。
- 修改 Local Preference,让业务优先从某个出口出去。
- 路由过滤:控制哪些路由被发布、导入或传递。
- 路由属性调整:给路由打标签,方便后续策略统一处理。
3. 优缺点
- 优点:对大规模网络更友好,能系统性地管理路由;适合和 IGP、BGP 配合。
- 缺点:粒度没有 PBR 那么细,不能直接区分具体流量。
三、策略路由 vs 路由策略:关键区别
很多新手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,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快速区分:
- 作用位置:
- 策略路由 → 数据平面,直接影响数据包怎么走。
- 路由策略 → 控制平面,影响路由表内容,从而间接决定流量。
- 操作对象:
- 策略路由 → 匹配流量(Packet)。
- 路由策略 → 匹配路由条目(Route)。
- 典型用途:
- 策略路由 → 精细化流量分流(“这个源地址的流量必须走出口 A”)。
- 路由策略 → 调整路由协议行为(“来自对等体的路由,只接受一部分”)。
- 适用规模:
- 策略路由 → 适合小规模、特定需求。
- 路由策略 → 适合大规模、协议互联(BGP/OSPF)。
四、实际案例对比
案例 1:多 ISP 出口
- 需求:公司接入 ISP1 和 ISP2,想让办公流量走 ISP1,下载流量走 ISP2。
- 解决办法:
- 用 策略路由,根据源地址(办公网段 vs 下载服务器)匹配流量,然后定向到不同出口。
案例 2:运营商边界 BGP
- 需求:运营商和客户互联,客户只想接收一部分前缀,拒绝其余的。
- 解决办法:
- 用 路由策略,在 import 时过滤路由表,只接受指定前缀。
案例 3:混合需求
- 需求:企业有两条出口线路,默认走 ISP1,但特定应用必须走 ISP2。
- 解决办法:
- 用 路由策略 设置 ISP1 为主用出口(高 Local Preference)。
- 用 策略路由 强制指定应用流量走 ISP2。
- 二者配合使用,效果最佳。
五、如何选择?
- 如果你的目标是 控制流量,按应用、源地址、协议来分 → 优先考虑策略路由。
- 如果你的目标是 控制路由协议,决定学哪些路由、通告哪些路由、如何调整路由属性 → 优先考虑路由策略。
- 在复杂网络中,二者往往需要配合使用,一个解决细节,另一个保证整体。
结语
策略路由和路由策略,虽然名称只差一个字,但定位完全不同。
- 策略路由像“快递小哥的临时绕路”,你可以指定某个包裹走特殊路线。
- 路由策略则像“交通规则的修改”,影响所有人可选择的道路。
理解二者的区别,并在合适的场景中选用,才能真正把网络流量“调度自如”。
评论(0)
暂无评论